新闻与事件

专门从事处置医疗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营销。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9-01


二十一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10%,或者当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 时,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上述标准,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接近10%,而根据《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预测,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提高到18.2% 203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及时调整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应对。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的成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但受社会发展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存在一定差异。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既有人口结构转型的一般因素,也有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人口转变规律

从理论上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逐步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过程。一般而言,人口转变可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 第二阶段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均衡阶段,而终点是低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当人口转变进入低均衡阶段时,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按照国际惯例,2003年可以看作是我国人口死亡率变化的拐点。综合考虑 “自然增长率标准” 和 “死亡率拐点标准”,我国人口转变2006年完成。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因素:计划生育政策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会因此而缓慢。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是由于双管齐下的 “夹击效应”: 一方面是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生育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家庭生育决策的变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以来,通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宣传教育,辅以适当的经济手段和一定的行政手段,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估计,由于这项政策,出生的孩子减少了约4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生育率下降非常明显的国家之一,已经完成了从典型的高出生率国家向低出生率国家的转变,这充分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人口变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老年人口基数大

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规模与目前欧洲三大国家(德国、法国、英国)的人口总数相当。按照目前的趋势,可以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达到 4.5-4.7 亿,这取决于今后的出生率,包括生育政策的调整。当然,我国还有大量的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这也是总量大的一个特点。

(ii) 人口迅速老龄化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 “富者未富先老”,另一方面是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候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各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比较缓慢,时间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而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并能很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可谓 “未富先老”。1999,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水平。此外,在未来,中国将经历老龄化率急剧上升的阶段。从2000 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在2010年的40年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将每十年分别增加4.7、8.0、5.2和5.3个百分点。到2030年,我们的老龄化水平将与德国2010年相当,2040年,我们的老龄化水平将与日本2010年相当。

(iii) 老化过程不均衡

不平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失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口比例15.6%,高于城镇4.7个百分点。第二,区域不平衡,东部比西部快,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而整个西部地区2012年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按照户籍口径,现在上海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27%,而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三,结构失衡,我国出生人口存在大起大落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现象比较突出,老龄化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失衡。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1957年,第二次是1962-1972年,第三次是1981-1990年。当第一个出生高峰和第二个出生高峰叠加时,老年人口比例将一下子大幅提高8个百分点。

(D) 老化的承重地基薄弱

一是制度准备不足。我国的养老政策体系正处于起步和完善阶段,近年来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部门和地方出了200多个以上的规范性文件规章,然而,事实上,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差距。其次,财务准备不足。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保障措施,要根据目前的征缴和支出水平,以及考虑到拖欠缴费,统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当地存在收入无法满足支出的风险。再次,人才准备不足。我国老年人和照顾者工作收入相对较低,职业认同感较差,且由于标准化培训尚未广泛推开,人才供需缺口相对较大。同时,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也相对匮乏,经验不足。最后,设施不well-prepared.In 2014,中国每1,000名老年人的护理床数量只有26张,而发达国家是50-70张,其中一些是社区护理中心的一些非护理床。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并考虑到生育政策可能的调整,预测到21世纪末,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大致将经历四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和高位稳定阶段。

(一)快速发展阶段(2015-2021 年)

从2015 2021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人口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将迎来第一个增长高峰,将增长到2.58亿人。这一阶段的老年人口属于 “post-50s”,他们的思想观念、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都不同于 “post-30s” 和 “post-40s”,不仅消费能力强,而且只有一小部分人赶上了计划生育。此外,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赶上了计划生育,其中大多数人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孩子。这些子女是 “post-50s” 经济来源的主要补充,但他们目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不太可能为父母提供家庭养老服务。但他们是老龄金融发展的重要客户群体,这一阶段是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黄金战略准备期。

(二)快速发展阶段(2022-2030 年)

从 2022 年开始到 203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也是 21 世纪老年人口增长最多的时期,将从 2.58 亿人增长到 3.71 亿人。2024 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20.3%,开始向中度老龄化阶段过渡。到 2023 年左右,老龄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标志着我国从以少儿抚养为主的时代过渡到以老年人抚养为主的时代。这一阶段的老年人口主要是 "60 后"。这部分人群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子女数量锐减,城市老年夫妇平均生育不足一个子女,农村老年夫妇平均只生育两个子女。这部分人思想开放,生活方式现代化,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三)缓慢发展阶段(2031-2053 年)

2031-2053 年为缓慢发展阶段,我国人口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总量开始减少,老年人口增长放缓,从 3.71 亿增加到 4.87 亿。这一阶段的老年人多为 "70 后",其中不乏拥有巨额金融资产的老年人,他们将成为老龄产业的直接和间接消费者。在这一阶段,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已进入成熟期。

(四)高度稳定阶段(2053-2100 年)

2053 年至 2100 年为高速稳定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继续处于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增长期结束,从4.87亿下降到3.83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始终稳定在1/3上下,在高位运行,形成重度老龄化平台期的稳定状态。

IV.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联合国相关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无声革命,足以影响或改变未来。毋庸置疑,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中国基本国情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长期变量。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特别是人口红利形成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下降甚至消失,将显著影响制造业出口的盈利能力。2012是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拐点,15-59岁人口首次出现345万的绝对下降。根据目前的趋势预测,2010年205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从9.4亿年缩减至7.1亿年。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人口储蓄率的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由于养老金的替代率以较快的速度下降,这最终会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同时也会降低消费能力,导致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面临着收入放缓、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这将严重制约政府直接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

(ii) 人口老龄化对结构调整的影响

完成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常识提示,企业更倾向于投资于年轻员工、培养年轻人,而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结构老化,降低企业提升人力资本的意愿,从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劳动力的生产率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一般在40岁达到峰值,此后显著下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45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将2030年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龄化,对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创新驱动的影响

新常态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劳动力绝对数量在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从前几年的25%下降到近两年的20%,去年进一步下降到15.1%。因此,只能在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创新上下功夫。而人口和劳动力老龄化将影响社会活力,大大削弱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从需求方面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新产品、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年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越差,接受新事物的意愿越低。

(iv)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政府在基本养老金、离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增加。据估计,2015年和2050整个社会在养老金,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福利和设施上花费的GDP比例可能会在未来接近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抚养比上升,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导致家庭养老风险增加,家庭代际矛盾显现。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中国修改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年轻人应多回家看看。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未来中国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20世纪90年代的7:1发展到1.5以下: 1.mid-century.The社会依附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公共资源在社会中的分配格局,并有可能诱发代际间利益分配的矛盾。

V. 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

首先,要把老龄化社会作为 21 世纪中国的重要国情来认真对待。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要从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作为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之一。

其次,要做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充分准备。要把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要立足当前,在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同时,健全和完善老龄工作制度,切实解决制约老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三是要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在203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重时期到来之前,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四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国家老龄产业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制度。要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发展养老服务业,培育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同时,要大力研发老年消费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场。

第五,加强老龄化社会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要建立综合性的国家研究机构,组织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把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作为国家的重大宏观战略课题,承担研究课题。

公司拥有稳定的高素质熟练员工团队,培养了大批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备自主设计制造的核心竞争能力,坚持不断探索,积极投入研发,持续创新。其中投入研发生产设备、研发中心及净化车间等成为公司业务不断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公司致力于做智慧护理行业和呼吸给药装置行业的领头羊,同时改善中国两便失禁和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和哮喘)人群生活质量!